背景及概述[1][2]
泊馬度胺(Pomalidomide)是新上市的第三代免疫調節(jié)劑(Immuno-modulatorydrug,IMiD),由美國Celgene公司研發(fā)制成,是在代IMiD沙利度胺化學結構基礎上修飾合成的藥物,可增強T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抑制單核細胞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生成、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在各類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的治療中受到廣泛關注。較一代、二代IMiD而言,泊馬度胺相對藥理更強、毒性更小且患者耐受度更佳,其良好的抗血管新生、抗腫瘤、抗炎癥反應效果已在多發(fā)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前期臨床研究中得到廣泛認可。泊馬度胺是繼沙利度胺(Thalidomide)、來那度胺(Lenalidomide)后第三個度胺類藥物,主要用于對來那度胺、硼替佐米耐藥的患者。2013年2月8日泊馬度胺在美國被首次批準上市。作為治療多發(fā)性骨髓瘤耐藥的換代產品,其市場前景廣闊。
泊馬度胺
應用[3]
泊馬度胺化學名稱為4-氨基-2-(2,6-二氧代-哌啶-3-基)-異二氫吲哚-1,3-二酮,是一種沙利度胺類似物,是一種有抗腫瘤活性的免疫調節(jié)劑。在體外細胞學試驗中,可抑制造血腫瘤細胞增殖和誘導凋亡。此外,泊馬度胺能抑制來那度胺耐藥多發(fā)性骨髓瘤細胞株的增殖和在來那度胺-敏感和來那度胺-耐藥細胞株與地塞米松協(xié)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泊馬度胺增強T細胞-和天然殺傷(NK)細胞介導的免疫和抑制單核細胞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生成(如,TNF-α和IL-6)。在小鼠腫瘤模型和和體外臍帶模型中泊馬度胺顯示抗血管生成活性,目前該藥已在臨床使用。
制備[2]
路線1為以3-硝基鄰苯二甲酸酐為起始原料,將其與3-氨基-2,6-哌啶二酮進行反應,將其制備得到的產物在氫氣環(huán)境中經Pd/C還原得到目標化合物泊馬度胺。該反應路線雖然步驟簡短,但是3-硝基鄰苯二甲酸酐為不穩(wěn)定原料,在運輸或保存過程中易水解變質,原料質量得不到保障,且反應過程為間歇式反應體系,連續(xù)化程度低,氫氣為高危燃氣,生產環(huán)境安全程度較低。
路線2以3-硝基鄰苯二甲酸酐和谷氨酰胺為起始原料,反應首先經過親核加成反應制備得到縮合中間體,該中間體在經過還原以及閉環(huán)縮合反應,得到目標化合物泊馬度胺。該反應路線中3-硝基鄰苯二甲酸酐為不穩(wěn)定原料,在運輸或保存過程中易水解變質,原料質量得不到保障,且反應過程為間歇式反應體系,連續(xù)化程度低,反應步驟較為冗長,且步的親核加成反應選擇性較差。
路線3以3-氨基鄰苯二甲酰亞胺為起始原料,將其先與氯乙酰氯發(fā)生親核加成反應,加成產物與谷氨酰胺發(fā)生取代反應同時進行閉環(huán)制備得到目標化合物泊馬度胺。該路線需要使用氯甲酸乙酯等劇毒品,并且3-氨基鄰苯二甲酰亞胺無商品化供應,需由3-硝基鄰苯二甲酰亞胺還原得到,步驟相對冗長。
路線4以3-氨基鄰苯二甲酸為起始原料,將其與3-氨基-2,6-哌啶二酮發(fā)生縮合反應制備得到目標產物泊馬度胺,但3-氨基鄰苯二甲酸僅有克級試劑供應,大規(guī)模生產需由3-硝基鄰苯二甲酸還原獲得,且直接脫水縮合反應效率較差。
具體方法:
將3-溴鄰苯二甲酸60g和60mL乙酸酐加入到500mL三口瓶中,于80℃攪拌3h,點板確定反應完全,冷卻至室溫,過濾,用2×30mL石油醚洗滌,烘干3-溴基鄰苯二甲酸酐,產率89%。
將3-溴基鄰苯二甲酸酐43.4g加入到1L單口瓶中,加入300mL乙酸攪拌,依次加入3-氨基-2,6-哌啶二酮鹽酸鹽36.7g、乙酸鈉19.8g回流3h,冷卻至室溫,過濾,用2×50mL水和30mL乙醇洗滌,過濾烘干得化合物4,產率94.1%。
將64.1g化合物4、500mL乙腈、18mL氨水、40g碳酸鉀和0.5g氧化亞銅于1L密閉體系中50℃反應6小時。反應完畢后過濾除去固體,蒸干得泊馬度胺粗品。粗品固體用100mL純水和50mL乙醇洗滌,過濾烘干。
取46.8g泊馬度胺粗品于4L反應釜中,加入800mLDMF,室溫攪拌溶解,滴加900mL純水,黃色固體逐漸析出,滴加完畢繼續(xù)攪拌2h。過濾,固體用2×100mL純水打漿過濾洗滌后,50mL乙醇攪洗,過濾烘干得45.4g產品,收率90%,純度99.86%,單雜小于0.1%。
主要參考資料
[1] 李海望(編譯), & 董金華(審校). (2013). 泊馬度胺(pomalidomide). 中國藥物化學雜志, 23(4), 339-339.
[2] 王蕾, 張姝婷, 歐劍鋒, 白海, WangLei, & ZhangShuting等. (2015). 泊馬度胺聯合car-t細胞對多發(fā)性骨髓瘤細胞株rpmi8226、u266細胞的體外殺傷作用. 中華血液學雜志, 36(6), 497-500.
[3] 黃道偉, 周愛南, 劉育, & 李建其. (2015). 泊馬度胺的合成工藝改進. 中國藥物化學雜志, 025(003), 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