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主要由禾谷鐮刀菌(F. graminearum)和黃色鐮刀菌(F. culmorum)等產生,在小麥、大麥、燕麥、玉米等谷物中含量較高。谷物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污染在全球范圍內易多發(fā),主要原因是谷物在田間受到禾谷鐮刀菌等真菌侵染,導致小麥發(fā)生赤霉病和玉米穗腐病,在適宜的氣溫和濕度等條件下繁殖并產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我國麥類及其他谷物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區(qū)域,每隔3年至5年一般有一次比較大的流行,在長江、淮河、黃河流域呈多發(fā)態(tài)勢。
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是北美、歐洲和亞洲北部等溫和氣候地區(qū)常見的一種霉菌毒素。在世界范圍內,79%的成品飼料樣品、77%的玉米樣品、92%的干酒糟及可溶物(DDGS)都含有DON,且所含的濃度往往超過已知的傷害動物的水平。
即使在低濃度下,這種毒素也可導致豬只體重降低、嘔吐、拒食、免疫功能受損和腸道功能受損。
關于霉菌毒素的新發(fā)現(xiàn)
最近的一項研究比較了瓜萎鐮菌醇和DON對體外外植體與體內腸袢中豬空腸黏膜的影響。結果表明,腸袢暴露于這兩種霉菌毒素4h后都出現(xiàn)細胞凋亡,但相比于DON,瓜萎鐮菌醇在低濃度下就可對空腸黏膜產生較大影響。相比于上皮細胞,固有層細胞(主要免疫細胞)對瓜萎鐮菌醇引起的細胞凋亡更敏感。這表明,瓜萎鐮菌醇對消化道的毒性與DON有所不同。
為使動物免于受霉菌毒素的影響,人們制定了多種應對策略。最普遍的方法是使用脫霉劑。例如,膨潤土作為一個眾所周知具有高親和力和高容量的霉菌吸附劑,已被證明在不影響飼料品質的前提下可有效抗黃曲霉毒素。然而,不同市場的一些吸附劑產品對DON的吸收研究顯示了不同的結果:在pH為3和pH為6.5條件下,黏土礦物含量在0.2%時對DON的吸附率小于25%。自從20世紀90年代起,吸附劑對DON不起作用已被眾所周知。
因此,使用微生物或酶來酶解真菌毒素的生物轉化戰(zhàn)略已被探索。目前,細菌和酵母的幾個菌株已被鑒定可將DON轉化成毒性較低的代謝物,盡管目前只有一個菌株可用于飼料實際應用開發(fā)。
綜上所述,對于不容易被吸附的霉菌毒素必須創(chuàng)造性和有針對性地制定應對策略,如生物轉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