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7-89-3
中文名稱
兩性霉素 B
英文名稱
Amphotericin B
CAS
1397-89-3
EINECS 編號
215-742-2
分子式
C47H73NO17
MDL 編號
MFCD00877763
分子量
924.08
MOL 文件
1397-89-3.mol
更新日期
2025/02/10 17:22:32
1397-89-3 結構式
基本信息
中文別名
兩性霉素 B二性霉素B
兩性霉素
兩性霉素乙
兩性霉素B
可溶性兩性霉素 B
兩性霉屬B
廬山霉素
多烯抗生素
兩性多烯
可溶性兩性霉素
英文別名
33-[(3-amino-3,6-dideoxy-beta-d-mannopyranosyl)oxy]-1,3,5,6,9,11,17,37-octahydroxy-15,16,18-trimethyl-13-oxo-14,39-dioxabicyclo[33.3.1]nonatriaconta-19,21,23,25,27,29,31-heptaene-36-carboxylic acidABELCET
AMBISOME
AMPHOTERCIN B
AMPHOTERICIN B
AMPHOTERICIN B SOLUBILIZED
AMPHOTERICIN B, SOLUBLE
AMPHOTERICIN B, STREPTOMYCES NODOSUS
AMPHOTERICIN B, STREPTOMYCES SPECIES
AMPHOZONE
FUNGIZONE
FUNGIZONE(R)
,16r*,17r*,18s*,19e,21e,23e,25e-27e,29e,31e,33r*,35s*,36r*,37s*))-
14,39-dioxabicyclo(33.3.1)nonatriaconta-19,21,23,25,27,29,31-heptaene-36-carbo
17,37-octahydroxy-15,16,18-trimethyl-13-oxo-(1r-(1r*,3s*,5r*,6r*,9r*,11r*,15s*
33-((3-amino-3,6-dideoxy-beta-d-mannopyranosyl)oxy)-1,3,5,6,9,11,-xylicaci
amphomoronal
ampho-moronal
amphotericinbstandardsolution
amphotericineb
所屬類別
原料藥:多烯類藥物理化學性質
外觀性狀淡黃色至橙黃色針狀結晶或粉末。不溶于水、乙醇,溶于酸性DMF、DMSO,微溶于DMF、酸性或堿性含水低級醇。無臭,幾乎無味。易被光、熱和酸破壞。
熔點>170°C
比旋光度D24 +333° (acidic DMF); -33.6° (0.1N methanolic HCl)
沸點804.34°C (rough estimate)
密度1.34
折射率1.5280 (estimate)
儲存條件2-8°C
儲存條件2-8°C
溶解度sterile water: 20 mg/mL as a stock solution. Stock solutions should be stored at −20?#x00b0;C. Stable at 37?#x00b0;C for 3 days.
溶解度無菌水:20 mg/mL作為儲存液。儲存液應儲存在−20°C。在37℃下穩(wěn)定保存3天。
酸度系數(shù)(pKa)pKa ~5.7(DMF/H2O) (Uncertain)
形態(tài)powder
顏色yellow
水溶解性<0.1 g/100 mL at 21 ºC
敏感性Moisture & Light Sensitive
Merck13,590
BRN78342
穩(wěn)定性穩(wěn)定,但可能對光敏感。與強氧化劑不相容。
InChIKeyAPKFDSVGJQXUKY-INPOYWNPSA-N
CAS 數(shù)據(jù)庫1397-89-3(CAS DataBase Reference)
EPA化學物質信息Amphotericin B (1397-89-3)
安全數(shù)據(jù)
警示詞危險
危險性描述H372
危險品標志C,Xi,Xn,T
危險品標志C,Xi,Xn
危險類別碼R36/37/38-R22
危險品運輸編號UN 1759 8/PG 3
危險品運輸編號UN 1759 8/PG 3
WGK Germany3
WGK Germany3
RTECS號BU2625000
危險等級6.1(b)
包裝類別III
海關編碼29419090
毒害物質數(shù)據(jù)1397-89-3(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毒性LD50 in mice (mg/kg): 88 i.p., 4 i.v. (Keim)
應用領域
用途一
用于抗真菌用途二
該品對多種真菌感染,如對新型隱球菌、白色念珠菌、莢膜組織胞漿菌、皮炎牙生菌、申克氏孢子絲菌、毛霉菌和粗球孢子菌等均有強大的抑制作用或殺滅作用。該品主要用于深部真菌病的首選藥。用途三
多烯類抗真菌藥物。本品與真菌細胞膜上的甾醇結合,損傷膜的通透性,導致菌細胞內鉀離子、核苷酸、氨基酸等外漏,破壞正常代謝而起抑菌作用。制備方法
方法一
用節(jié)鏈霉菌菌株為菌種,在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有機氮源的液體培養(yǎng)基中進行通氣深層發(fā)酵,當達到相當效價單位后,由發(fā)酵液中提取兩性霉素。兩性霉素含有A、B兩種成分,A成分毒性小,抗真菌作用微弱,不用于臨床,B成分的作用強,稱兩性霉素B。1397-89-3(安全特性,毒性,儲運)
儲運特性
庫房通風低溫干燥毒性分級
劇毒急性毒性
靜脈-大鼠LD50: 11.3 毫克/公斤; 腹腔-小鼠LD50: 27.74 毫克/公斤可燃性危險特性
可燃; 受熱產(chǎn)生有毒氮氧化物煙霧類別
有毒物品滅火劑
干粉、泡沫、砂土、二氧化碳常見問題列表
多烯類抗真菌抗生素
兩性霉素B又稱廬山霉素,是從鏈霉菌(Streptomycesnodosus)的培養(yǎng)液中分離而得的一種多烯類抗真菌抗生素,與我國1974年自江西廬山土壤中分離出放線菌所產(chǎn)生的廬山霉素是相同物質,對新型隱球酵母、皮炎芽酵母、巴西芽酵母、莢膜組織胞漿菌、申克氏側孢霉、白假絲酵母和若干諾卡氏菌等有顯著的抑菌作用。MIC一般為0.2~0.5μg/ ml。兩性霉素B的分子組成是一含7對共軛雙鍵的大環(huán)內酯作配基與一個海藻糖胺(mycosamine)的去氧氨基己糖作糖基,以糖苷鍵連接而成,因結構上有一氨基和一羧基,故為兩性物質。外觀為黃色或橙黃色粉末,無臭或幾乎無臭、無味,有引濕性,在日光下易被破壞失效。在170℃以上逐漸分解,在37℃時不穩(wěn)定;。在二甲亞砜中溶解,在二甲基甲酰胺中微溶,在甲醇中極微溶解,在水、無水乙醇、氯仿或乙醚中不溶。在中性或酸性介質中可形成鹽,其水溶性增高但抗菌活性會下降,其去氧膽酸鹽復合物為淡黃色粉末,能在水中形成膠狀溶液,可供注射用。本品在干燥、避光、冷藏條件下能長期保持性能穩(wěn)定,但其水溶液在室溫下不宜超過24h,在4℃下也僅能保存一周。在pH6.0~7.5下抗菌作用最強,低pH下則減弱。其抑菌機制是能與真菌細胞膜上的麥角甾醇結合,導致細胞膜受損,通透性提高,細胞內物質外逸而死亡。細菌因其細胞膜上不含麥角甾醇成分,故無效。本品口服不易吸收,靜脈滴注后有效血濃度可維持24h以上。不易透過血腦屏障。
兩性霉素B幾乎對絕大部分真菌均有效,耐藥菌株少見,價格較低,這使其得以在臨床應用40多年仍顯示出很高的實用價值,但因其明顯的腎毒性和輸注相關性毒性(如發(fā)熱、寒戰(zhàn)、惡心等),兩性霉素B的推廣應用受到了很大限制。為降低不良反應,國外近年來開發(fā)了三種脂質體劑型兩性霉素B:兩性霉素B脂質體、兩性霉素B脂質體復合物(ABLC)和兩性霉素B膠體分散劑(ABCD)。研究資料表明:此三種劑型藥物在保證抗真菌活性的同時,顯著減少了兩性霉素B的毒性,特別是明顯減少了腎毒性的發(fā)生率,既改善了患者的耐受性,又保證了藥物的療效。
藥理作用
兩性霉素B在霉菌的細胞膜內與脂醇(真菌上的胞漿膜甾醇)結合而造成細胞膜通透性的改變,導致真菌細胞內的成分,鉀離子及其他成分如氨基酸、蛋白質等泄漏到膜外,破壞真菌正常代謝及抑制生長,細胞產(chǎn)生裂解而造成霉菌細胞死亡。由于細菌的細胞膜上并不含麥角甾醇,故此藥對細菌并無抑制或殺滅作用。而人和動物的細胞膜上,則以膽固醇為主要成分,膽固醇與兩性霉素B具有一定親和力,因此對人體會具一定毒性。
藥代動力學
經(jīng)胃腸道吸收不良且不穩(wěn)定。開始治療時,每天靜脈滴注兩性霉素B 1~5mg,后逐步增加至每天0.65mg/kg時的血藥峰濃度為2~4mg/L。血消除半衰期約為24小時。蛋白結合率為91%~95%。本品在胸水、腹水和滑膜腔液中藥物濃度通常低于同期血藥濃度的一半,支氣管分泌物中藥物濃度亦低。本品在腎組織中濃度最高,依次為肝、脾、腎上腺、肺、甲狀腺、心、骨骼肌、胰腺等。本品在體內經(jīng)腎臟緩慢排泄,每日約有給藥量的2%~5%以原型排出,7日內自尿排出給藥量的40%。停藥后自尿中排泄至少持續(xù)7周,在堿性尿液中藥物排泄增多。本品不易為透析清除。信息由Chemicalbook編輯整理。
適應癥
兩性霉素B為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選藥,抗真菌譜廣。對隱球菌、球孢子菌、白色念珠菌、芽生菌等有抑制作用,高濃度時呈殺菌作用,是治療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藥物。臨床主要適應癥如下:① 治療隱球菌病、北美芽生菌病、播散性念珠菌病、球孢子菌病、組織胞漿菌病。
② 治療根霉菌屬、犁頭霉菌屬、內胞霉菌屬和蛙糞霉菌屬等所致的毛霉菌病。
③ 治療由申克孢子絲菌引起的孢子絲菌病。
④ 治療煙曲菌所致的曲菌病。
⑤ 外用制劑適用于著色真菌病、燒傷后皮膚真菌感染、呼吸道念珠菌、曲菌或隱球菌感染,真菌性角膜潰瘍。
不良反應
1.靜滴過程中或靜滴后發(fā)生寒戰(zhàn)、高熱、嚴重頭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有時可出現(xiàn)血壓下降、眩暈等。2.幾乎所有患者在療程中均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害,尿中可出現(xiàn)紅細胞、白細胞、蛋白和管型、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肌酐清除率降低,也可引起腎小管性酸中毒。
3.低鉀血癥,由于尿中排出大量鉀離子所致。
4.血液系統(tǒng)毒性反應有正常紅細胞性貧血,偶可有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
5.肝毒性,較少見,可致肝細胞壞死,急性肝功能衰竭亦有發(fā)生。
6.心血管系統(tǒng)反應如靜滴過快時可引起心室顫動或心臟驟停。此外兩性霉素B所致的電解質紊亂亦可導致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本品靜滴時易發(fā)生血栓性靜脈炎。
7.神經(jīng)系統(tǒng)毒性反應,鞘內注射本品可引起嚴重頭痛、發(fā)熱、嘔吐、頸項強直、下肢疼痛及尿潴留等,嚴重者可發(fā)生下肢截癱等。
8.過敏性休克、皮疹等變態(tài)反應偶有發(fā)生。
藥物相互作用
1、腎上腺皮質激素,此類藥物在控制兩性霉素B的藥物不良反應時可合用,但一般不推薦兩者同時應用,因可加重兩性霉素B誘發(fā)的低鉀血癥。如需同用時則腎上腺皮質激素宜用最小劑量和最短療程,并需監(jiān)測患者的血鉀濃度和心臟功能。2、洋地黃苷,本品所致的低鉀血癥可增強潛在的洋地黃毒性。兩者同用時應嚴密監(jiān)測血鉀濃度和心臟功能。
3、氟胞嘧啶與兩性霉素B具協(xié)同作用,但本品可增加細胞對前者的攝取并損害其經(jīng)腎排泄,從而增強氟胞嘧啶的毒性反應。4.本品與吡咯類抗真菌藥如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在體外具拮抗作用。
5、氨基糖苷類、抗腫瘤藥物、卷曲霉素、多黏菌素類、萬古霉素等腎毒性藥物與本品同用時可增強其腎毒性。
6、骨髓抑制劑、放射治療等可加重患者貧血,與兩性霉素B合用時宜減少其劑量。
7、本品誘發(fā)的低鉀血癥可加強神經(jīng)肌肉阻斷藥的作用,兩者同用時需監(jiān)測血鉀濃度。
8、應用尿液堿化藥可增強本品的排泄,并防止或減少腎小管酸中毒發(fā)生的可能。
兩性霉素B脂質體
兩性霉素B脂質體的有效成分為兩性霉素B,其膽固醇成分可增強藥物的穩(wěn)定性,使兩性霉素B盡可能在疏水層中保留最大的含量,降低與人體細胞膜中膽固醇的結合而增強對真菌細胞麥角固醇的結合,從而發(fā)揮兩性霉素B的最大殺菌能力。 其作用機制同兩性霉素B,都是通過與真菌細胞膜上的固醇(主要為麥角固醇)結合,使膜通透性增加,細胞內重要物質(如鉀離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漏,導致真菌細胞死亡。兩性霉素B脂質體目前主要有三種劑型:
(1)兩性霉素B脂質復合體(用脂質體與兩性霉素B交織而成)。
(2)兩性霉素B脂體 (用脂質體將兩性霉素B包裹而成)。
(3)兩性霉素B膠質分散體 (用硫酸膽固醇與等量的兩性霉素B混合包裹而成)。
這些脂類制劑在體內多分布于網(wǎng)狀內皮組織(如肝、脾和肺組織)中,減少了藥物在腎組織中的分布,從而降低了兩性霉素B的腎毒性。此外,血肌酸酐值升高、低鉀血癥亦少見,與靜脈滴注有關的毒性反應也明顯低于兩性霉素B。因此,兩性霉素B脂質體既保留了兩性霉素B 的高度抗菌活性,又降低了其毒性。
本品對新型隱球菌、白念珠菌、熱帶念珠菌、酵母菌、曲霉菌、球孢子菌、組織胞漿菌、皮炎芽生菌、巴西芽生菌、孢子絲菌等有良好抗菌作用;但對細菌、立克次體和病毒等無活性。部分曲菌屬對本藥耐藥;皮膚和毛發(fā)癬菌則大多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