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表沒食子兒茶素是一種化學式為C15H14O7,分子量為306.267的有機物,縮略表達為EGC,是一種多酚化合物,天然存在于山茶科植物茶的干葉中,是綠茶提取物中生理活性物質(zhì)的主體。常溫常壓下,(-)-表沒食子兒茶素的性狀為白色粉末,相對密度為1.695 g/cm3。
生理活性
采用連續(xù)飼喂(-)-表沒食子兒茶素30 d研究其對高脂大鼠的血脂調(diào)節(jié)作用。結(jié)果表明,大鼠血清中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孵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與對照均無顯著性差異,甘油三酯含量與對照有極顯著性差異,(-)-表沒食子兒茶素具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1]。
實驗探究(-)-表沒食子兒茶素對體外培養(yǎng)的人大腸癌LoVo細胞株生長周期的影響以及誘導該細胞凋亡的作用。 用流式細胞術,瓊脂糖凝膠電泳,HE染色觀察(-)-表沒食子兒茶素處理LoVo細胞后其細胞周期的改變以及細胞凋亡形態(tài)學和生化方面的改變。結(jié)果, (-)-表沒食子兒茶素在低濃度時對LoVo細胞的周期有明顯的影響,主要是S期和M/G2期明顯降低,引起LoVo細胞生長阻滯在G1期[2]。
提取方法
方法一
將茶葉進行提取,過濾,水洗,回收,過濾,樹脂吸附,濃縮,結(jié)晶,離心,微波干燥,除鐵后得到高含量的(-)-表沒食子兒茶素產(chǎn)品。該制備方法具有操作簡單,分離效率高,生產(chǎn)成本低,生產(chǎn)周期短,產(chǎn)品純度高的優(yōu)點,適用于工廠化大規(guī)模生產(chǎn)[3]。
方法二
以綠茶提取物為原料,經(jīng)過單寧酶酶解,吸附樹脂柱色譜吸附后以含水乙醇洗脫,收集富含(-)-表沒食子兒茶素解吸餾分,高效外循環(huán)濃縮回收乙醇,再用反滲透膜低溫濃縮,結(jié)晶處理,最終冷凍干燥得到高純度的(-)-表沒食子兒茶素單體。本發(fā)明方法簡便,單體提取率及產(chǎn)品純度高,制備周期短,成本低,適宜規(guī)模型工業(yè)化生產(chǎn)[4]。
含量測定
采用HPLC法,以表沒食子基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為對照品,外標法測定其在茶多酚提取物中的量,并分別測定EGCG與(-)-表沒食子兒茶素(EGC),兒茶素(C),表兒茶素(EC),沒食子基兒茶素沒食子酸酯(GCG)和沒食子酰表兒茶素(ECG)的相對校正因子,用獲得的相對校正因子計算后5種成分的量,實現(xiàn)一測多評。同時,用外標法測茶多酚提取物中EGC,C,EC,GCG和ECG的量。向量夾角余弦法分析,表明外標法的測定值與采用相對校正因子的計算值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說明一測多評法可以應用于茶多酚提取物及其制劑的多指標質(zhì)量評價[5]。
應用與研究
(-)-表沒食子兒茶素常用于分析含量鑒定/測定,藥理活性篩選。文獻報道了一種基于(-)-表沒食子兒茶素濃度差異的茶樹嫩葉識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針對茶樹鮮葉獲取其特征波段處的反射率;(2)基于茶葉中的(-)-表沒食子兒茶素(以下簡稱EGC)濃度與特征波段反射率的關系式,獲取所述茶樹鮮葉的EGC濃度;(3)基于茶樹嫩葉的EGC濃度閾值,對所述茶樹鮮葉進行嫩葉識別。上述基于EGC濃度差異析的茶樹嫩葉識別方法,能對茶樹的老葉和鮮葉進行識別,準確度高,抗干擾能力強,適應性好[6]。
為了研究白茶萎凋過程中茶多酚、兒茶素組分含量變化與其合成途徑中關鍵酶基因的動態(tài)表達,為優(yōu)化白茶的萎凋工藝提供參考依據(jù)。以不同萎凋階段的白茶為原料,分別采用福林酚(Folin-Ciocalten)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測定茶多酚、兒茶素組分含量的變化,并以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白茶萎凋過程中與兒茶素物質(zhì)代謝合成相關基因(PAL、C4H、CHS、CHI、F3'5'H、F3'H、F3H、DFR、LAR、ANS、ANR和UGGT)的相對表達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白茶萎凋過程中茶多酚含量呈逐漸降低趨勢,兒茶素組分中表兒茶素(EC)、沒食子兒茶素(GC)、(-)-表沒食子兒茶素(EGC)、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CG)含量整體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且均在萎凋歷時32 h出現(xiàn)最大值。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結(jié)果表明,兒茶素生物合成途徑關鍵酶基因PAL、C4H、CHI、F3H、F3'H、F3'5'H、DFR、LAR、ANR和UGGT均在萎凋歷時32 h呈上調(diào)表達,CHS基因則隨萎凋歷時的增加呈下調(diào)表達趨勢,ANS基因表達在整個萎凋過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在萎凋歷時16 h達最大值。白茶萎凋過程中兒茶素合成途徑關鍵基因表達水平具有調(diào)控兒茶素生物合成的作用。最后得出結(jié)論,在白茶萎凋過程中,兒茶素生物合成途徑關鍵酶基因PAL、C4H、F3H、F3'H、DFR、LAR、ANR的表達與兒茶素組分單體EC、GC、EGC的積累規(guī)律基本一致,其最大值均出現(xiàn)在萎凋歷時32 h,因此在制茶時可適當縮短萎凋時長,以提高白茶品質(zhì)[7]。
參考文獻
[1]李鋒,王賢波.茶葉中EGC對高脂大鼠的降血脂作用[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 2012(1):3.DOI:10.3969/j.issn.0528-9017.2012.01.013.
[2]譚曉華,張亞歷.表沒食子兒茶素對LoVo細胞生長周期的影響和誘導其凋亡的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 1999, 15(1):56-59.DOI:10.3321/j.issn:1001-1978.1999.01.018.
[3]顧峰.一種茶葉中EGC兒茶素的提取方法:CN201811536009.9[P].CN109354585A.
[4]張盛,劉仲華,肖文軍,等.表沒食子兒茶素(EGC)單體的分離純化方法:CN201110353889.8[P].
[5]謝靜,熊靜,宋麗,等.一測多評法測定茶多酚中6種兒茶素類含量[J].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 2016, 28(10):5.DOI:CNKI:SUN:TRCW.0.2016-10-013.
[6]李曉麗,魏玉震,何勇.一種基于EGC濃度差異的茶樹嫩葉識別方法:CN201710016756.9[P].CN106908417A.
[7]陳靜,俞瀅,張丹丹,等.白茶萎凋過程中兒茶素合成關鍵酶基因表達分析[J].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