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巰咪唑是Graves甲亢的一線治療用藥,總體安全性良好,最常見的不良反為皮疹和瘙癢,通常輕微、短暫,但查閱說明書我們可知,使用這類藥物實際上也可能會發(fā)生如嚴重粒細胞缺乏癥、血管炎嚴重等潛在致命性不良反應,不過發(fā)生率很低,考慮到藥物不良反應本不可避免,臨床并不是特別關心。
甲巰咪唑與急性胰腺炎事件相關
2019年1月,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就甲巰咪唑的急性胰腺炎的風險發(fā)出警告,并將其列為該藥嚴重副作用之一(國內說明書目前無相關描述),主要依據(jù)為相關文獻以及7份相關病例報告。
2020年初,一項來自丹麥的流行病學研究報告發(fā)表于Lancet子刊,研究人員在對1995-2018年二十多年間的共計39996名因急性胰腺炎住院的患者進行了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其中有222名可歸類為甲巰咪唑持續(xù)使用者(入院前3個月接受了甲巰咪唑處方,占比0.56%),統(tǒng)計分析之后發(fā)現(xiàn),甲巰咪唑使用者急性胰腺炎的相對風險較一般人群增加56%(OR 1.56,95%CI 1.04-2.33)。
急性胰腺炎多見于急診、消化和普外科,通常來說輕癥急性胰腺炎預后較好,1周內可明顯緩解,但重癥急性胰腺炎病情十分兇險,死亡率高達34%-55%,并且即使經過搶救免于死亡,還可能在治療后遺留胰腺功能不全(影響消化功能及血糖調節(jié)功能),對患者健康危害不容小覷。
那么,問題來了:
1.甲巰咪唑相關急性胰腺炎發(fā)生率究竟有多高?
2.如何規(guī)避風險?
3.背后的機制是什么?
考慮到甲巰咪唑于臨床使用非常普遍,其與急性胰腺炎的相關信息我們需要了解更多,近期,科研人員帶來了更多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嘗試對上述問題予以解答。
研究進展
2020年8月,Pecere等人發(fā)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志》上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作者基于意大利皮埃蒙特的一項行政健康數(shù)據(jù)庫研究,開展了一項回顧性研究(2013-2018年),排除了使用其他ATD藥物的參與者,重點研究了初始使用甲巰咪唑人群,發(fā)現(xiàn)在23,087名新使用甲巰咪唑的患者中,有61人(0.26%)因急性胰腺炎住院,其中4例(7%)死亡。
本項研究給出兩項重要信息:
1.在接受甲巰咪唑治療的18個月中,患者急性胰腺炎的絕對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從18-59歲患者的0.02%-0.08%增加到60-79歲患者的0.16%-0.17%和80歲以上患者的0.37%-0.39%),無性別差異;
2.接受甲巰咪唑治療的前三個月,風險增加更為明顯(甲巰咪唑組vs.一般人群組:270/10萬人年vs.60/10萬人年),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風險降低。
此外,最近一項來自中國臺灣地區(qū)的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胰腺炎在ATD治療期間早期(4-90天)發(fā)生,停藥后緩解,證實了之前的研究;而更為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5例再次使用ATD的患者全部出現(xiàn)了復發(fā)。
機制仍未探明,可能與這些因素有關
甲巰咪唑相關急性胰腺炎的機制仍有待明確,不過從目前收集到的臨床特征——“急性胰腺炎早期發(fā)作”、“接受甲基咪唑治療后3個月內發(fā)生”以及“再次接受治療后不久復發(fā)”,似乎預示著一種特殊的作用機制,不過不能排除藥物或其代謝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此外也可能與患者特殊的遺傳背景有關。
發(fā)生率很低,無需過度擔心
實際上,無論是納入二十幾年數(shù)據(jù)的丹麥研究還是Pecere等人的研究,甲巰咪唑相關的急性胰腺炎的發(fā)生率著實很低,僅為萬分之幾。
什么概念?2012年發(fā)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WHO藥物不良反應數(shù)據(jù)庫中,有超過500種藥物與胰腺炎有關,其中包括常用的ACEI、鈣通道阻滯劑和雙氯芬酸等,總體來說藥物誘發(fā)急性胰腺炎的發(fā)病率可能高達5%。
安全用藥遠離風險,牢記四點臨床實踐啟示
根據(jù)目前掌握的循證學資料,從臨床實踐角度出發(fā),有專家匯總了以下安全用藥信息:
1.在Graves甲亢治療過程中,甲巰咪唑相關急性胰腺炎的總體發(fā)生率在2/10000-5.6/10000之間,屬于罕見不良事件;
2.風險無性別差異,但相對來說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因此對于老年人群應予以特別留意;
3.接受甲巰咪唑治療后的前3個月風險最高,也有學者提出在前9個月都要加以關注;
4.最為重要的是,患者如發(fā)生過此類藥物相關的急性胰腺炎事件,應禁止再次使用該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