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替康為半合成水溶性喜樹堿類衍生物,本品及其代謝產物SN38為DNA拓撲異構酶Ⅰ抑制劑,其與拓撲異構酶Ⅰ及DNA形成的復合物能引起DNA單鏈斷裂,阻止DNA復制及抑制RNA合成,為細胞周期S期特異性。它是近年來治療多種惡性腫瘤的新型化療藥物,從國內外的研究資料顯示,無論是單藥或聯(lián)合化療,都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圖1 鹽酸伊立替康注射液
作用機制
在體內組織中被羧酸酯酶代謝為sN-38,伊立替康及SN-38通過抑制人體細胞DNA復制所必須的拓撲異構酶I,誘導DNA單鏈損傷,阻斷DNA復制而產生細胞毒性。臨床前實驗研究表明,伊立替康的抗腫瘤作用主要是通過其活性代謝產物SN-38發(fā)揮細胞毒作用。
臨床應用[1]
伊立替康主要用于晚期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也可用于其他腫瘤,如:非小細胞肺癌、胃癌、胰腺癌、宮頸癌和卵巢癌等。2項獨立的隨機Ⅲ期臨床實驗(V301、V302)顯示:在基于5-FU治療出現(xiàn)疾病進展后,應用CPT-1I單藥進行二線治療時,患者的生存期較單一的5-PU/LV靜脈推注和支持治療顯著改善。目前大量臨床研究顯示含CPT-1 1的聯(lián)合化療一線治療晚期,轉移性大腸癌,MSTl4.8-21.5個月,延長了生存。近年來CPT-11聯(lián)合靶向治療西妥昔單抗和貝伐單抗治療晚期大腸癌取得了可喜的療效。沈健等報道應用伊立替康聯(lián)合卡培他濱二線治療晚期胰腺癌12例,其中CR、PRO例,SD9例(56.3%)'PD7例(43.8%),疾病控制率56.3%。表明部分患者經治療后生活質量提高。張毅等報道伊立替康聯(lián)合奈達鉑治療官頸癌90例,其中對照組直接給予根治性放療及根治性手術。實驗組在放療及手術之前采用新輔助化療,應用伊立替康聯(lián)合奈達鉑,結果實驗組的近期總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
用藥劑量和方法
在大腸癌治療中,單藥推薦劑量為300-350Ⅱ-g/m2,靜脈滴注30~90 min,每3周1次,持續(xù)使用直至病情進展或出現(xiàn)不可耐受的副作用。與5-FU/CF聯(lián)合用藥時,CPT-11180耐,靜脈滴注90min,每2周重復,6周為一療程。在非小細胞肺癌中,與DDP聯(lián)合用藥時,DDP 80 m咖2,第1天,CPT一1160mg/m2,第1、8、15天,每28天重復。
不良反應及安全性[2,3]
伊立替康的不良反應有如下幾方面:①膽堿能綜合征,表現(xiàn)為早發(fā)性腹瀉及其他征象。如痙攣性腹痛,多汗,瞳孔縮小,流淚等。嚴重者可給予阿托品0.25mg皮下注射可緩解。②遲發(fā)性腹瀉,多在用藥24h后出現(xiàn),發(fā)生率可達90%。大劑量易蒙停治療有效,不預防用藥。③骨髓抑制,78.7%患者可出現(xiàn)中樞粒細胞減少,最低值中位時間為8d,貧血發(fā)生率為58.7%。血小板減少發(fā)生率為1%~4%。④胃腸道反應,主要為惡心、嘔吐等。⑤肝功損害,可出現(xiàn)轉氨酶、堿性磷酸酶、膽紅素水平升高。⑥骨骼肌肉系統(tǒng),全身性虛弱和乏力。⑦其它,脫發(fā)、皮膚毒性、眩暈、失眠、肌酐升高等。
參考文獻:
[1]李佰君,曲卓慧,車波,周鑠.伊立替康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30):174-175.
[2]劉加葳,凌云華,陸益,吳洪斌.鹽酸伊立替康的不良反應及其預防處理[J].中國新藥雜志,2007(17):1355-1356+1360.
[3]關燕.伊立替康不良反應及其臨床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