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譜植物生長促進劑——三十烷醇,曾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非常的火熱,其應用面積之大,是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中少有的。
三十烷醇(Triacontanol,簡稱TRIA。中文名:蜂花醇、蜂花烷醇、正三十烷醇)是1975年美國密歇根大學園藝學系S. K. Ries從苜蓿葉中首先分離出來并發(fā)現(xiàn)其生理活性的。并將其應用于玉米、水稻幼苗,證明有明顯刺激生長的作用。用人工合成的三十烷醇進行試驗,也獲得同樣的結果。1977年Ries等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fā)表論文,宣布三十烷醇是一種新的天然存在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其制備是從許多植物蠟和蟲蠟(例如蜂蠟)中提取出來的。目前也有人工合成產品。
用途
三十烷醇可增強植物體多酚氧化酶等酶的活性,應用后可促進種子發(fā)芽、發(fā)根及花芽分化,改善細胞的透性,提高葉綠素含量,增大葉面積,增強光合作用和同化作用,亦能提高結實率、改善品質和促進成熟。
三十烷醇可廣泛用于多種作物增產,例如水稻、小麥、玉米、花生、大豆、棉花、果樹、蔬菜、花卉等多種作物的整個生長期。
施用時間建議在晴朗無風的下午噴施效果要優(yōu)于上午的施用效果。因為晴天下午的葉片氣孔大部分開放,而角質層的縫隙很小,氣孔的孔徑很大,噴施三十烷醇后利于進入植株體內,可以提高噴施效果。
三十烷醇可以與常規(guī)藥劑、肥料(各種礦質元素葉面肥)及其它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配合使用以利于提高肥效和藥效。但是嗎啉類物質對三十烷醇有很強的抑制作用,應避免混用。
三十烷醇的生理活性很強,使用濃度很低。在生產上,高濃度的三十烷醇對植物有抑制作用,而低濃度則促進植物生長。
毒性
三十烷醇多以酯的形式存在于多種植物和昆蟲的蠟質中,對人畜和有益生物未發(fā)現(xiàn)有毒害作用。
注意事項:
1、配制藥液要準確,濃度過高會起到抑制生長的作用。
2、避免與嗎啉類物質混用。
3、噴藥后4~6小時遇雨應補噴。
4、擇優(yōu)選購商品,以保證藥效。
參考資料:《農藥學》、《農作物增產劑三十烷醇》、《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科學使用指南》及相關科研資料。
來源:普惠農業(yè)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