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0-05-7
基本信息
茶黃素(標準品)
茶黃素, 來源于綠茶
3,4,6-三羥基-1,8-雙(3Α,5,7-三羥基-2Α-苯并二氫吡喃基)-5H-苯并環(huán)庚烯-5-酮
3,4,5-三羥基-1,8-雙[(2R,3R)-3,5,7-三羥基-2-苯并二氫吡喃基]-6-苯并[7]環(huán)烯酮
THEAFLAVINE
Theaflavins
Theaflavin 1
6-trihydroxy-
Theaflavin, froM green tea
1,8-bis(3-alpha,5,7-trihydroxy-2-alpha-chromanyl)-5h-benzocyclohepten-5-one
5h-benzocyclohepten-5-one,1,8-bis(3-alpha,5,7-trihydroxy-2-alpha-chromanyl)-3,
3,4,6-Trihydroxy-1,8-bis(3α,5,7-trihydroxy-2α-chroManyl)-5H-benzocyclohepten-5-one
3,4,5-trihydroxy-1,8-bis[(2R,3R)-3,5,7-trihydroxychroman-2-yl]benzocyclohepten-6-one
物理化學性質(zhì)
常見問題列表
茶黃素是紅茶中的重要品質(zhì)成分和功能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壓、抗氧化、抗輻 射、抗菌、抗癌等多種生物活性和藥理功效,被譽為“茶葉中的軟黃金”,紅茶中茶黃素含量 僅為0.5%-2.0%。
茶黃素是多酚物質(zhì)氧化形成的一類能溶于乙酸乙酯的、具有苯駢卓酚酮的化合物的總稱。茶黃素有12種組分,其中茶黃素(TF),茶黃素-3-沒食子酸酯(TFMG),茶黃素-3,3’-雙沒食子酸酯(TFdiG)和茶黃素-3’-沒食子酸酯(TFM’G)是4種最主要的茶黃素(化學結構見上圖)。茶黃素的提純物呈橙黃色針狀結晶,熔點237~240℃,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難溶于乙醚.不溶于三氯甲烷和苯。茶黃素溶液呈鮮明的橙黃色,水溶液呈弱酸性,pH約5.7。顏色不受茶湯提取液的pH影響,但在堿性溶液中有自動氧化的傾向,且隨pH的增加而加強。
圖1為紅茶中的茶黃素類化合物結構式
茶黃素能抑制人鼻咽癌CNE2細胞增殖,并誘導其凋亡,其作用呈時間及濃度依賴性,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diào)節(jié)細胞增殖和凋亡基因的表達有關。
茶黃素可降低高尿酸血癥小鼠血清尿酸。其降低血清尿酸作用與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活性、調(diào)節(jié)相關陰離子轉(zhuǎn)運體mRNA與蛋白表達水平相關。
茶黃素能夠增強宮頸癌細胞對順鉑的敏感性,其機制可能與增加凋亡相關蛋白Cleaved Caspase 3、Cleaved Caspase 9、PARP表達及抑制NF-κB信號通路相關蛋白p-IκBα、p-NF-κB和p-Akt表達有關。
茶黃素可通過增強軟骨細胞合成因子活性、減弱分解因子活性并抑制細胞炎癥反應,有效延緩大鼠軟骨細胞炎性退變進程,對炎癥軟骨細胞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茶紅素(TR)是紅茶茶湯紅濃度的主要成分,具有澀味和刺激性,但均比茶黃素弱得多。TR易溶于水,部分能從水中轉(zhuǎn)溶入乙酸乙酯或異丁基甲酮中。用80%的含水乙醇萃取分離TR時,發(fā)現(xiàn)有氮的存在,經(jīng)酸降解后獲得14種氨基酸。從紅茶水浸出中分離的TR,在不同的水解條件下產(chǎn)生花色素等,或黃烷醇和黃烷醇沒食子酸酯,或沒食子酸。TR是評定紅茶品質(zhì)的化學指標之一。
本信息由ChemicalBook的曉楠編輯整理。
圖2為紅茶萎凋過程中發(fā)生的化學變化過程圖。
一般情況下,萎凋溫度高,化學變化加速,物質(zhì)消耗大。萎凋時間過長也造成同樣后果。時間過短,物質(zhì)轉(zhuǎn)化不充分,滋味往往淡而有青味。萎凋葉含水量達65~70%左右,有利于茶黃素的形成。
揉捻開始,發(fā)酵過程的化學變化也就隨之發(fā)生。圍繞兒茶素類的酶促氧化聚合伴隨著其他一系列的物質(zhì)轉(zhuǎn)化。萎凋葉經(jīng)過揉捻,原生質(zhì)中的多酚氧化酶和液泡中茶多酚被揉和在一起,兒茶素等茶多酚開始迅速氧化。1957年羅勃茨首次從紅茶中分離出茶黃素,并提出它是由(一)-EGC和(一)-EGCG衍生聚合而成;1964年潼野等研究了茶黃素,提出了茶黃素的結構;1972年桑德森研究了用多酚氧化酶制劑使茶葉中主要兒茶素類氧化聚合的反應和產(chǎn)物,提出了11種茶黃素的形成途徑, 隨后證實沒食子酸也參與形成茶黃素。根據(jù)1973年科里爾的實驗結果,可將紅茶制造中形成的茶黃素歸納為9種。1981年桑德森進而提出了從兒茶素類氧化聚合形成茶黃素、茶紅素可能的途徑。
1962年羅勃茨最早提出了關于茶黃素偶聯(lián)氧化成茶紅素的可能途徑和茶紅素的可能結構。
1969年布朗及若干化學家的研究認為,茶紅素并非是單一的化合物,也并非是由茶黃素繼續(xù)氧化的單一途徑所形成,而是由茶多酚的氧化物以及某些氨基酸、糖、蛋白質(zhì)參與聚合的多種結構形成的產(chǎn)物。1969年卡桑根據(jù)茶湯中茶紅素的溶解特性,將其中一部分可溶于正丁醇呈紅色的物質(zhì)稱為茶紅素(相當于SI茶紅素), 一部分不溶于正丁醇的褐色物質(zhì)稱為高聚合物(相當于SII茶紅素),并提出了測定茶黃素、茶紅素和高聚合物的方法。
稱取100g茶葉碎末,加入1000ml去離子水(90℃)浸提30min,取出浸提液;再加入 500ml去離子水(90℃)浸提30min;合并浸提液,經(jīng)300目濾布抽濾、0.05um陶瓷膜處理,得茶 黃素微濾液。
將茶黃素微濾液由重相入口泵入兩級串聯(lián)離心萃取機,同時泵入1/2茶黃素微濾 液料液體積的乙酸乙酯溶液,兩臺串聯(lián)的離心萃取機轉(zhuǎn)速均為3000rpm,收集輕相出口液 (即酯相溶液),經(jīng)40℃低溫真空濃縮、噴霧干燥處理得到茶黃素提取物,其中茶黃素純度為 21.35%。
圖3為紅碎茶的分離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