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蒺藜,中藥名。為蒺藜科蒺藜屬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和大花蒺藜T.cistoides L.的果實。具有平肝潛陽,疏肝解郁,祛風(fēng)明目,祛風(fēng)止癢,散結(jié)消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肝陽上亢之頭暈?zāi)垦?,頭痛煩躁,失眠多夢等;肝氣郁結(jié)之胸脅脹痛,乳汁不通,可單用本品研末服或配伍其他通乳藥物;風(fēng)熱上攻,目赤翳障;風(fēng)疹瘙癢,白癜風(fēng);積聚、瘰疬、乳巖等。
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狀復(fù)葉互生或?qū)ι?;小葉5-7對,長橢圓形,長6-15mm,寬2-5mm,基部常偏斜,有托葉?;▎紊谌~腋;萼片5;花瓣5,黃色,早落;雄蕊10,5長5短;子房上位,5室,柱頭5裂?;ㄆ?-7月,果實8-9月。
蒺藜是一種一年生或二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全株密披灰白色絹絲狀長柔毛或白色硬毛。莖淡褐色,從根部分枝,平臥于地面呈蔓生狀或略傾斜上升,披稍卷曲的絹絲狀長柔毛或長硬毛,柔軟強韌,長約10-60厘米,長可達1米。生于田野、路旁及河邊草叢。各地均產(chǎn)。主產(chǎn)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川、山西、陜西。
刺蒺藜含甾體皂甙,其皂甙元為薯蕷皂甙元、魯斯可皂甙元、??稍磉霸?/a>、吉托皂甙元等,另含蒺藜甙、山柰酚—3-蕓香糖甙、紫云英甙、哈爾滿堿等。
刺蒺藜性微溫,味辛、苦。《本草匯言》:刺蒺藜,去風(fēng)下氣,行水化癥之藥也。其性宣通快便,能運能消,行肝脾滯氣,多服久服,有去滯之功。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馬食嫩莖會中毒,羊食后引起頭、耳腫脹,與繼發(fā)性光敏毒素金絲桃素(hypericin)所引起的癥狀相似,稱“頭黃腫病”,俗稱“大頭病”。植物中并含有毒劑量的亞硝酸鉀,可引起窒息,水提取物有輕度降壓作用;醇提取物對麻醉狗有興奮呼吸的作用,大鼠腹腔注射LD50為56.4mg/kg,癥狀有興奮不安、豎毛、震顫等,然后深度抑制而死。刺果可引起機械性損傷。入內(nèi)服白蒺藜粉出現(xiàn)腥紅熱樣藥疹。
1、刺蒺藜與炒蒺藜、鹽蒺藜:刺蒺藜生用平肝疏鳳,用于頭痛昡暈;炒蒺藜長于活血祛風(fēng),用于目赤腫痛等;鹽蒺藜既可平肝解郁,又能補腎明目,用于肝陽上亢,頭目眩暈。
2、刺蒺藜與沙苑子:刺蒺藜苦、辛,性微溫,入肝經(jīng),長于平肝疏肝,為祛風(fēng)明目要藥以治上;沙苑子甘溫,主入肝、腎二經(jīng),長于補腎固精,為補腎明目要藥而治下。又刺蒺藜辛散苦泄為主,善破徴結(jié)、下乳、祛風(fēng)止癢;沙苑子甘補性收,善止遺精溺,治白帶。
平肝解郁,活血祛風(fēng),明目,止癢。用于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fēng)疹瘙癢。用量6-9g。
釋名: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
氣味:(子)苦、溫、無毒。(白蒺藜:甘、溫、無毒)
1、腰脊痛。用蒺藜子搗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胡豆大,每服二丸,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2、通身浮腫。有杜蒺藜每日煎湯洗。
3、大便風(fēng)秘。用蒺藜子(炒)一兩、豬牙皂莢(去皮、酥炙)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鹽茶湯送下。
4、月經(jīng)不通。有杜蒺藜、當歸,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米湯送下。
5、難產(chǎn)(胎在腹中,胞衣亦不下;或者胎死)。用蒺藜子,貝母各四兩,共研為末,米湯沖服三錢。過一會如仍不下,可再次服藥。
6、蛔蟲病。用初秋采集的蒺藜子,陰干收存。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
7、多年失明。用初秋采集的蒺藜子,陰干搗成散,生前了一匙,飯后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8、牙齒動搖。用蒺藜去角,生研五錢,加水淡漿水半碗,鹽少許,溫時漱口,甚效。或以蒺藜根燒灰貼牙,亦能固齒。
9、鼻塞多年,不聞香臭。用蒺藜兩把,加水一大碗煮取半碗,先令病人仰臥。滿口含飯。隨好以藥汁一合灌入鼻中,如不通,可再灌。至鼻中噴出一、兩個小肉坨(息肉)子,病即愈。
10、面上瘢痕。用蒺藜子、山梔子各一合,共研為末。加醋調(diào)勻。夜涂臉上,清晨洗去。
11、白癜風(fēng)。用白蒺藜子六兩,生搗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一天服二次。一月后斷根。服至半月時,白處見紅點,即預(yù)示有效。
12、疔腫。用蒺藜子一升,火熬,搗爛,以醋調(diào)勻封瘡上。拔根即愈。
13、蠼螋尿瘡。用蒺藜葉搗爛敷患處。如無葉,可用子代替?!?/p>
8-9月果實由綠色變成黃白色,大部分已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幾天,脫粒,再曬干。
1、蒺藜: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
2、炒蒺藜:取凈蒺藜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去刺。
3、鹽蒺藜:取凈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表面黃色,取出放涼。每蒺藜100kg,用食鹽2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