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魏酸
阿魏酸 性質(zhì)
熔點 | 168-172 °C(lit.) |
---|---|
沸點 | 250.62°C (rough estimate) |
密度 | 1.316(20.0000℃) |
蒸氣壓 | 0Pa at 25℃ |
折射率 | 1.5168 (estimate) |
儲存條件 | 2-8°C |
溶解度 | 可溶于DMSO(少許)、甲醇(少許) |
形態(tài) | 粉末 |
酸度系數(shù)(pKa) | 4.58±0.10(Predicted) |
顏色 | 淺黃色 |
水溶解性 | soluble |
InChIKey | KSEBMYQBYZTDHS-HWKANZROSA-N |
LogP | 1.51 |
CAS 數(shù)據(jù)庫 | 1135-24-6(CAS DataBase Reference) |
NIST化學物質(zhì)信息 | Cinnamic acid, 4-hydroxy-3-methoxy-(1135-24-6) |
EPA化學物質(zhì)信息 | Ferulic acid (1135-24-6) |
阿魏酸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芳香酸,是木栓質(zhì)的組分,在植物體內(nèi)很少以游離態(tài)存在,主要與低聚糖、多胺、脂類和多糖形成結(jié)合態(tài)。
阿魏酸有許多保健功能,如清除自由基、抗血栓、抗菌消炎、抑制腫瘤、防治高血壓、心臟病、增強 精子活力等;且其毒性低,易于為人體代謝,可用做食物防腐劑,在食品、醫(yī)藥等方面有著廣泛用途。阿魏酸是從阿魏的樹脂中提取的一種酚酸,阿魏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強烈蒜臭,生于多沙地帶,主產(chǎn)于新疆,初生時只有根生葉,至第5年始抽花莖?;ㄇo粗壯,高達2米;春末夏初盛花期至初果期,分次由莖上部往下斜割,收集滲出的乳狀樹脂,陰干。阿魏含揮發(fā)油、樹脂及樹膠等,油中含多種有機酸化物,如(R)-仲丁基1-丙烯基二硫醚、1(1-甲硫基丙基)1-丙烯基二硫醚、仲丁基3-甲硫基烯丙基二硫醚等。樹脂中含阿魏酸及其酯類。
圖1為阿魏阿魏酸能競爭性地抑制肝臟中羥戊酸-5-焦磷酸脫氫酶活性,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從而達到降血脂目的。阿魏酸對細菌的抑制作用表現(xiàn)得更為廣譜,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阿魏酸能抑制宋內(nèi)氏志賀氏菌、肺炎桿菌、腸桿菌、 大腸桿菌、檸檬酸桿菌、綠膿桿菌等致病性細菌和11種造成食品腐敗的微生物的繁殖。阿魏酸除在醫(yī)藥是廣泛應用外,一些國家已批準將之作為食品添加劑。日本已允許用于食品抗氧化劑,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則允許采用一些含阿魏酸量較高的草藥、咖啡、香蘭豆等作為抗氧化劑。阿魏酸在食品工業(yè)中主要用于制備天然香蘭素、抗氧化劑、防腐劑、交聯(lián)劑和機能促進劑等。本信息由Chemicalbook的曉楠編輯整理。阿魏酸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祛痰,抑制結(jié)核桿菌等作用。臨床上阿魏酸主要用于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腎小球疾病、肺動脈高壓、糖尿病性血管病變、脈管炎等血管性疾病的輔助治療以及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可用于偏頭痛、血管性頭痛的治療。作為升白細胞藥,本藥還具有增強造血功能的作用。因此阿魏酸也可用于白細胞及及血小板減少癥的治療。
參考資料:許景峰,楊本明 主編.臨床處方藥物手冊.南京: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9.第561頁。阿魏酸可通過化學合成法和提取法獲得,實驗室通過將香草醛、丙二酸和蒎啶溶于吡啶中,反應3周后用鹽酸沉淀可得阿魏酸。

圖2為實驗室合成阿魏酸路線圖
(1)從當歸、香 蘭豆、麥麩和米糠等阿魏酸含量高的植物原料中提取,然后通過堿水解法或酶解法獲取阿魏酸。
(2) 化學合成法:以香蘭素和丙二酸為原料通過Kno- evngael反應合成。
(3)生物合成法:利用一些微生物,將阿魏酸前體物質(zhì)進行轉(zhuǎn)化,得到阿魏酸。
安全信息
危險品標志 | Xi |
---|---|
危險類別碼 | 36/37/38 |
安全說明 | 26-36-37/39 |
WGK Germany | 3 |
RTECS號 | UD3365500 |
危險等級 | IRRITANT |
海關(guān)編碼 | 29162090 |
毒害物質(zhì)數(shù)據(jù) | 1135-24-6(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
毒性 | mouse,LD,intraperitoneal,> 350mg/kg (350mg/kg),BEHAVIORAL: CHANGES IN MOTOR ACTIVITY (SPECIFIC ASSAY)BEHAVIORAL: ATAXIABEHAVIORAL: REGIDITY,Ind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Vol. 49, Pg. 77, 1987. |
提供商 | 語言 |
---|---|
英文
|
|
英文
|
|
英文
|
|
中文
|
|
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