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概述[1][2]
氯替潑諾(Loteprednol etabonate)是由Pharmos Corp.公司開發(fā)的一種新型皮質激素甾體類抗炎藥物,其化學名為17α?〔(乙氧甲?;?氧基〕?11β?羥基?3?氧代雄甾?1,4?二烯?17β?羧酸氯甲基酯。FDA于1997年批準在美國首次上市,2000年又在英國上市。本品是新型藥物?軟藥(soft drug)的典型代表,被稱為軟藥皮質激素甾體藥物,具有抗眼角膜炎、各種眼內炎癥和抗過敏作用,其全身毒性小的特點已被藥理學研究證實,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和妥布霉素的復方制劑也已上市,國內對該藥的研究也逐漸深入。
制備[1]
其合成路線如下:
提純方法[1]
CN201010260874.2提供一種簡單、收率高、產品純度好的氯替潑諾提純方法。采用丙酮、正己烷和四氫呋喃混合溶劑進行精制研究,發(fā)現(xiàn)氯替潑諾的有關物質雜質超標,難于滿足藥用的需要,而且收率較低,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用有機醇類代替丙酮或者四氫呋喃和正己烷混合溶劑對氯替潑諾進行精制,不但收率高,而且產品純度好,更適合工業(yè)化生產需要。舉例如下:
取氯替潑諾粗品50克,加入到1000毫升的四頸圓底燒瓶中,加入無水乙醇500毫升,加熱回流,內溫78.5℃,攪拌溶解后,稍降溫,加入活性碳25克,繼續(xù)攪拌10分鐘,熱濾,濾液自然冷卻到室溫,自然結晶,密閉放置48小時后,抽濾,少量乙醇洗滌,50℃真空干燥,得到氯替潑諾精品43克,收率為86%,用HPLC檢測,含量為99.6%,有關物質雜質峰的含量都在0.1%以下。
藥理作用[2]
本品未在人體進行相應研究,因此孕婦慎用。目前尚未知道眼睛局部用皮質類固醇是否會導致充分的全身吸收以至在母乳中產生的可檢測的量。全身用藥的類固醇可以出現(xiàn)在母乳中,并能抑制生長,影響內源性皮質類固醇的產生或者產生其它不利的影響。因此哺乳期女性慎用本品。
藥代動力學[2]
在健康志愿者身上進行的生物利用度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在所有的抽樣時間點上,氯替潑諾氯替潑諾最初的沒有活性的代謝產物的血漿水平都低于定量檢測限(1ng/ml)。這個結果是通過以下用法得到的:用0.5%的氯替潑諾在每只眼中滴一滴,每天八次持續(xù)2天或每天4次持續(xù)42天。
臨床應用和適應癥[2]
1.當使用皮質類固醇可以安全的減輕水腫和炎癥的情況下,本品可以適用于治療眼瞼和球結膜炎、葡萄膜炎、角膜和眼前節(jié)的炎癥等對皮質類固醇敏感性的炎癥。(例如季節(jié)性過敏性結膜炎、紅斑痤瘡性角膜炎、淺層點狀角膜炎、帶狀皰疹性角膜炎、虹膜炎、睫狀體炎、特異反應性角結膜炎等)。
2.本品也適用于治療各種眼部手術后的術后炎癥。
不良反應[2]
1.局部癥狀可能會引起視神經損傷后的眼內壓增高、視力和視野的缺損、后囊下白內障的形成,包括單純皰疹病毒在內的病原體引起的繼發(fā)眼部感染,以及角膜或者鞏膜變薄部位的眼球穿孔。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少數(5%~15%)使用本品治療的患者有視力異常/視力模糊,滴注時產生燒灼感、球結膜水腫、分泌物、干眼、溢淚、異物感、瘙癢、刺痛和畏光。極少數(5%以下)病例出現(xiàn)結膜炎、角膜異常、眼瞼發(fā)紅、角膜結膜炎、眼部刺激/疼痛/不適、巨乳頭性結膜炎和葡萄膜炎。其中某些癥狀與臨床應用的適應癥相似。
2.一般癥狀少數(15%以下)的患者身上出現(xiàn)頭痛、鼻炎、咽炎等癥狀。 3.眼內壓升高的癥狀采用對照、隨機的研究結果統(tǒng)計顯示,經過28天或更長時間治療,使用本品的患者中眼內壓顯著升高(≥10mmHg)的有2%(15/901),使用1%潑尼松龍的患者中有7%(11/164),使用安慰劑的患者中有0.5%(3/583)。
禁忌[2]
1.本品同其它的眼部皮質類固醇一樣,禁用于大多數角膜和結膜的病毒性疾病,包括上皮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樹枝狀角膜炎)、牛痘、水痘以及在眼部支原體感染和眼部的真菌性疾病。
2.對本品中含有的任何成份和其它的皮質類固醇過敏者禁用。
注意事項[2]
嚴重腎損害者慎用。駕駛員和從事緊張工作者慎用;治療中若有不適如低血糖,發(fā)熱,皮疹,惡心等或用藥過程中懷孕應從速就醫(yī)。
主要參考資料
[1] CN201010260874.2 一種氯替潑諾的提純方法
[2] 氯替潑諾混懸滴眼液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