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藍染色,又稱藍染,《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中對藍染工藝的相關解釋為:“靛藍染色工藝,典型的東方傳統(tǒng)布料染色方法?!倍{染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中國古代的一部農事歷書《夏小正》中“五月......起灌蘭蓼”出現(xiàn)的,這里的“蘭蓼”即是制作藍染的原材料藍草的一種,這說明靛藍染色工藝已有相當長的制作使用歷史。
早在人類所生存的石器時代,人們揉搓藍草后發(fā)現(xiàn)手上的顏色逐漸由青綠色褪為難以洗去的藍色,這就啟示了人們用藍草去揉搓染制紡織物。這種較為原始的靛藍染色方法是將所采摘的藍草與紡織物一起在石板上揉搓并均勻染色后,晾干、水洗即可。
但在原始染色方法染色時會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紡織物上會殘留許多藍草殘渣難以去除,又或者紡織物被藍草磨損過多破壞纖維層而影響質量。因此,人們逐漸找到了解決方法,即是浸染。浸染的方法是將藍草去除根莖后把葉子置于容器內搗碎,并加入冷水浸泡一段時間,去除殘渣后放入紡織物浸染,取出晾干、水洗即可。
隨著浸染技術的使用,在過程中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當容器內的染液通過長時間的靜置后,會發(fā)現(xiàn)容器底部形成藍色的沉淀物,而這些藍色沉淀物能夠自行發(fā)酵并能使用于對紡織物的重復染色。人們通過對這種現(xiàn)象的長時間的實踐觀察,從而使得藍草制靛和自然發(fā)酵染色技術出現(xiàn)。
《齊民要術·種藍》中記載了“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鎮(zhèn)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內汁于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藍淀成矣?!边@說明在北魏末年藍草制靛和自然發(fā)酵染色技術已經能夠被很好地運用了。
此外,通過從藍草中制取靛藍,再使其發(fā)酵用于染色,可以不受限于季節(jié)及地點的變化來進行染色制作,也提高了染料的利用率。因此,藍草制靛和自然發(fā)酵染色技術是靛藍染色工藝上的一大進步。
自然發(fā)酵染色是通過制靛中藍草所產生的微生物的生產繁殖和代謝活動來進行發(fā)酵還原染色的。為了使靛藍染料充分自然發(fā)酵還原,人們在制作時所需時間都比較長,并且難以控制其中菌種,有較大的隨機性等。為了避免以上不足之處,人們進行長期地摸索嘗試后,發(fā)現(xiàn)了主動將米酒或酒糟加入靛藍染液中能使其較為穩(wěn)定地產生發(fā)酵還原作用。自此,人工發(fā)酵還原染色的實現(xiàn)是靛藍染色技術的又一大進步。
可能藍染的制作過程看起來似乎很普通和簡單,但正是這看似簡單甚至枯燥乏味的勞作,才換來精美藍染的開始,而每個勞作都被視為神圣的職責,可謂是輕盈的藍染,深沉的背負,或是一年的一次,許是一次的一年,時光留下的印記所無法泯滅的便是這日積月累、艷麗耀眼卻不會褪色的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