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地塞米松磷酸鈉又叫氟美松磷酸鈉,中文名稱1,4-孕二烯-9α-氟-16α-甲基-11β,17α-二醇-3,20-二酮-21-磷酸酯二鈉鹽,是一種腎上腺糖皮質(zhì)激素,屬于甾體激素類物質(zhì)。在臨床上療效高、副作用小、用途廣泛,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治療過敏性與自身免疫性炎癥性疾病,如結(jié)締組織病、活動性風濕病、紅斑狼瘡、嚴重支氣管哮喘、術后嘔吐、眼部疾病、關節(jié)紊亂等,也用于某些嚴重感染及中毒、惡性淋巴瘤的綜合治療,曾被譽為“皮質(zhì)激素藥物之王”。
【理化性質(zhì)】
從性狀上來看,純凈的地塞米松磷酸鈉產(chǎn)品為白色或微黃色粉末;無臭,味微苦;在空氣中有較強的吸濕性。 本品在水或甲醇中溶解,在丙酮或乙醚中幾乎不溶。
【鑒別】
1、在含量測定項下記錄的色譜圖中,供試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時間應與對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時間一致。
2、本品的紅外光吸收圖譜應與對照的圖譜(《藥品紅外光譜集》141圖)一致。
3、本品顯有機氟化物的鑒別反應(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Ⅲ)。
4、取本品約40mg,加硫酸2ml,緩緩加熱至發(fā)生白煙,滴加硝酸0.5ml,繼續(xù)加熱至氧化氮蒸氣除盡,放冷,滴加水2ml,再緩緩加熱至發(fā)生白煙,溶液顯微黃色,放冷,滴加水10ml,用氨試液中和至溶液遇石蕊試紙顯中性反應,加少許活性炭脫色,濾過,濾液顯鈉鹽與磷酸鹽的鑒別反應(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Ⅲ)。
【藥理毒理】
1、抑制炎癥細胞,包括巨噬細胞和白細胞在炎癥部位的集聚,并抑制吞噬作用、溶酶體酶的釋放以及炎癥化學中介物的合成和釋放,從而發(fā)揮抗炎作用。
2、免疫抑制作用,防止或抑制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延遲性的過敏反應,減少T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噬酸性細胞的數(shù)目,降低免疫球蛋白與細胞表面受體的結(jié)合能力,并抑制白介素的合成與釋放,從而降低T淋巴細胞向淋巴母細胞轉(zhuǎn)化,并減輕情原發(fā)免疫反應的擴展。本品還降低免疫復核物通過基底膜,并能減少補體成分及免疫球蛋白的濃度。
【制備方法】
1.地塞米松磷酸酯的制備 三口燒瓶中加入地塞米松,加入重蒸的四氫呋喃,降溫,向其中緩緩加入焦磷酰氯,保持溫度不變,加入完畢后反應1h,而后用水稀釋,升溫到60℃左右,向其中加入一定量Na2CO3至無氣泡放出,在一定溫度下攪拌反應,過濾,分層,下層水溶液在50℃下旋蒸至無明顯氣泡。向其中滴加鹽酸,析出白色沉淀,用鹽酸洗滌三遍后,烘干。
2.地塞米松磷酸鈉的制備 向反應瓶中加入地塞米松磷酸酯和甲醇,攪拌至完全溶解。滴加1mol/L NaOH-甲醇溶液,調(diào)節(jié)至pH為9左右,繼續(xù)攪拌反應1h,完成后滴加至pH為9.3,減壓蒸餾至近干,加入丙酮攪拌1h,在冰箱中靜置8h,取出用丙酮洗滌,過濾后將固體在70℃烘箱中烘干10h得到產(chǎn)物地塞米松磷酸鈉。
圖1為地塞米松磷酸鈉生產(chǎn)工藝流程圖
【臨床用途】
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類藥,具有抗炎,抗過敏,抗毒等作用,可用于感染性嚴重的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癥,結(jié)締組織病,嚴重的支氣管炎哮喘等過敏。
【適應癥】
主要用于過敏性與自身免疫性炎癥性疾病。多用于結(jié)締組織病、活動性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紅斑狼瘡、嚴重支氣管哮喘、嚴重皮炎、潰瘍性結(jié)腸炎、急性白血病等,也用于某些嚴重感染及中毒、惡性淋巴瘤的綜合治療。
【用法用量】
一般劑量靜脈注射每次2-20mg;靜脈滴注時,應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可2-6小時重復給藥至病情穩(wěn)定,但大劑量連續(xù)給藥一般不超過72小時。還可用于緩解惡性腫瘤所致的腦水腫,首劑靜脈推注10mg,隨后每6小時肌內(nèi)注射4mg,一般12-24小時患者可有所好轉(zhuǎn),2-4天后逐漸減量,5-7天停藥。對不宜手術的腦腫瘤,首劑可靜脈推注50mg,以后每2小時重復給予8mg,數(shù)天后再減至每天2mg,分2-3次靜脈給予。用于鞘內(nèi)注射每次5mg,間隔1-3周注射一次;關節(jié)腔內(nèi)注射一般每次0.8-4mg,按關節(jié)腔大小而定。
【注意事項】
輕度外眼感染無須加用激素。嚴重的細菌性角膜炎,在高效抗菌藥物應用的同時,適當配合使用。眼部真菌感染禁用。病毒感染、淺層和潰瘍型禁用,實質(zhì)性單純皰疹性角膜炎適量應用并與有效抗病毒藥物合用。
【主要參考資料】
[1]鄧惠尹. 地塞米松磷酸鈉多晶型研究[D].天津大學,2007.
[2]周遂. 地塞米松磷酸鈉的合成工藝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
[3]黨紹春. 地塞米松磷酸鈉無菌粉的工藝研究[D].天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