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為馬齒莧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肥厚多汁,無毛,高10-30cm。生于田野路邊及庭園廢墟等向陽處。國內(nèi)各地均有分布。該種為藥食兩用植物。全草供藥用,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種子明目。中國南北各地均產(chǎn)。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澇,生命力強(qiáng),生于菜園、農(nóng)田、路旁,為田間常見雜草。廣布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qū)。全草供藥用,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種子明目;還可作獸藥和農(nóng)藥;嫩莖葉可作蔬菜,味酸,也是很好的飼料。
馬齒莧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肥厚多汁,通常匍匐無毛;圓柱形莖下部匍匐,上部略能直立;莖分歧甚多,帶有紫紅色。肥厚的倒卵狀楔形葉子對生,先端圓形,全緣;夏季開淡黃色小花;蒴果圓錐形,蓋裂。李時珍說“其葉比并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因此得名。
莖平臥或斜倚,伏地鋪散,多分枝,圓柱形,長10-15厘米淡綠色或帶暗紅色。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馬齒狀,長1-3厘米,寬0.6-1.5厘米,頂端圓鈍或平截,有時微凹,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中脈微隆起;葉柄粗短?;o梗,直徑4-5毫米,常3-5朵簇生枝端,午時盛開;苞片2-6,葉狀,膜質(zhì),近輪生;萼片2,對生,綠色,盔形,左右壓扁,長約4毫米,頂端急尖,背部具龍骨狀凸起,基部合生;花瓣5,稀4,黃色,倒卵形,長3-5毫米,頂端微凹,基部合生;雄蕊通常8,或更多,長約12毫米,花藥黃色;子房無毛,花柱比雄蕊稍長,柱頭4-6裂,線形。
馬齒莧全草含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和多量鉀鹽(包括硝酸鉀、氯化鉀、硫酸鉀和其他鉀鹽)。還含多巴,多巴胺,甜菜素,異甜菜素,甜菜式,異甜菜甙,草酸,蘋果酸,檸檬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以及葡萄糖,果糖),蔗糖等。
中醫(yī)用地上全草入藥。味甘酸、性寒、無毒。功效為清熱解毒,散血消腫,除濕止痢,利尿潤肺,止渴生津。 主治痢疾、癰瘡腫毒、臁瘡、消渴生津、小便不通、白喉、久咳、蟯蟲、男性陰囊濕疹、婦女赤白帶下、子宮出血、痔瘡出血、乳瘡。在希臘的民間馬齒莧用于便秘和泌尿系統(tǒng)炎癥的治療。古羅馬的老普林尼認(rèn)為馬齒莧的藥效很好,以至于建議大家佩戴馬齒莧以驅(qū)邪 (《博物志》 20.120)。
馬齒莧50克,芡實100克,瘦豬肉150克,精鹽、味精各適量。將馬齒莧摘去根、老黃葉片,用清水洗凈,切成段;瘦豬肉切成丁,芡實洗凈。把馬齒莧、芡實、瘦豬肉丁同放入凈鍋內(nèi),加入適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滾,再用文火煲2小時即可,食用時加入精鹽、味精調(diào)味。
【功效】該品有清熱解毒、祛濕止帶功效,適用于濕熱下注、帶下色黃、黏稠味臭、小便短黃、口渴口苦、舌紅苔黃、脈滑者,亦可用于濕熱泄瀉、痢疾等。
【制作】馬齒莧200~250克,食醋30克,白糖適量。馬齒莧洗凈后,煎取濃汁250克,去渣,加入食醋、白糖適量,調(diào)勻后即可飲用。以上為1日量,1次或2次空腹溫?zé)犸嬘茫B服3天為一個療程。如需要進(jìn)行第2、第3個療程,可間隔半月再服。
【功效】該品有驅(qū)蟲功效,適用于小兒鉤蟲病。
【制作】馬齒莧60克,雞蛋4個,精鹽、料酒、花生油、醬油、味精各適量。將馬齒莧用溫水泡10分鐘,摘去根、老黃葉片,清水洗凈,切成段,備用。把雞蛋打散,加入馬齒莧調(diào)勻,加精鹽、料酒、醬油、味精調(diào)味。炒鍋洗凈,加花生油,燒熱,將馬齒莧和雞蛋倒入鍋內(nèi)炒熟,趁熱佐餐食用。
【功效】該品有清熱解毒、止瀉痢、除腸垢、益氣補(bǔ)虛功效,適用于治療久痢。
1、治療熱毒血痢,與粳米煮粥,空腹服食,如馬齒莧粥(《圣惠方》);治療產(chǎn)后血痢,《經(jīng)效產(chǎn)寶》單用鮮品搗汁入蜜調(diào)服;治療大腸濕熱,腹痛泄瀉,或下利膿血,里急后重者,可與黃芩、黃連等藥配伍。
2、治血熱毒盛,癰腫瘡瘍,丹毒腫痛,可單用本品煎湯內(nèi)服并外洗,再以鮮品搗爛外敷,如馬齒莧膏(《醫(yī)宗金鑒》);也可與其他清熱解毒藥配伍使用。
3、治血熱妄行,崩漏下血,可單味藥搗汁服;若用治大腸濕熱,便血癢血,可與地榆、槐角、鳳尾草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