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碘液滴加到淀粉當中,它們立刻就會形成墨水般的藍黑色——自從1814年次被記錄以來,這個經典的顯色反應已經不知道在課堂和實驗室里出現(xiàn)了多少次。單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操作,就足以帶來很多樂趣:碘可以滴到土豆上、滴到種子上,滴到經過處理的葉片上來發(fā)現(xiàn)光合作用的產物,或者用來鑒別唾液淀粉酶是否已經將淀粉消化……
圖片來自:fineartamerica.com
然而,碘遇到淀粉為什么會變出藍色呢?如果隨手查找,大抵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解釋:碘和直鏈淀粉形成了“包合物”,從而顯現(xiàn)出藍色。還有些解釋看起來更加詳細,會說到直鏈淀粉螺旋卷曲,圍出了一個“圓筒”,而碘分子則填充在里面。不過,這似乎還是有點難以想象——碘和淀粉形成的包合物,到底是個什么結構?
這個問題聽起來早已不新鮮,但其中的細節(jié)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個未解之謎。而就在前段時間,一項研究無意之中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答案。
圖片來自:SONIA FERNANDEZ
碘原子“珠鏈”
研究者認為,在淀粉與碘的藍色復合物中,碘單質不再以普通的分子形式存在,它們一個接一個地連接在一起,在復合物骨架中組成了一條條近乎直線的長鏈。
而這種結構特點,其實是在研究另外一種吡咯并苝-碘復合物時發(fā)現(xiàn)的。研究者們成功得到了這種物質的針狀單晶。而得到結晶,也就意味著可以用X射線衍射法進行檢測,這樣一來,其中的空間結構就容易確定了。
X射線衍射的結果顯示,在這些復合物中,碘原子“排排坐”的方式相當特別:“碘原子”以近似直線的形式,排排坐在吡咯并苝“盤子”堆成的骨架旁邊,構成了一維無限長鏈。就像下圖中這樣:
吡咯并苝-碘的晶體結構
晶體結構數(shù)據(jù)顯示,長鏈中的碘原子間距在0.3054~0.3174 納米不等,而在碘分子中,兩個碘原子之間的距離要短得多(只有0.270 nm)。這個差距足以證明,在復合物的碘原子長鏈中并沒有獨立的碘分子。在長鏈中,從周期變化的碘原子間距可以看出,每15個碘原子構成了一個小單元。
那么,這些結論如何與“淀粉-碘”復合物掛鉤呢?拉曼光譜提供了非常特征性的證據(jù)。研究者們將他們的數(shù)據(jù)與過去淀粉-碘復合物的光譜數(shù)據(jù)進行了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二者有很好的吻合度。這就間接確定,當?shù)矸叟c碘結合時,也產生了類似的長鏈結構。
尋找更好的光伏材料
知道了更多碘與淀粉結合的細節(jié),人們可以把它寫進教科書,滿足更多人的好奇心,除此以外呢?其實,研究者們真正的目的是對有機半導體材料進行改進。
苝-碘復合物是一類有機半導體材料,從上世紀60年代起,它就進入了研究者們的視線。但是,其結構的不確定性影響了進一步的應用。而這一次,研究者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造,制造出了吡咯并苝-碘復合物, 成功確定了這種復合物的內部結構,并對導電性、相變溫度等等性質進行了測定。這些信息都將幫助科學家們繼續(xù)改進材料的性質。
光學顯微鏡下吡咯并苝-碘復合物的晶體圖像
對于領導這項研究的賽沙德利(Seshadri)教授和伍德(Wudl)教授而言,找到種能夠結晶的非金屬原子聚合物長鏈,這本身就充滿了樂趣。而且,這樣一種新的結構說不定也會為材料帶來新的性質和應用。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200年歷史的疑團也得以進一步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