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4-08-8
基本信息
烯醇化酶
白念珠菌烯醇化酶
烯醇酶 來源于面包酵母(釀酒酵母)
EC 4.2.1.11
EC: 4.2.1.11
ENOLASE USP/EP/BP
ENOLASE FROM YEAST
enolase from bakers yeast
PHOSPHOPYRUVATE HYDRATASE
enolase from rabbit muscle
2-PHOSPHO-D-GLYCERATE HYDRO-LYASE
Enolase, 2-phospho-D-glycerate hydro-lyase
物理化學性質
常見問題列表
烯醇化酶(enolase,酶分類編號:EC4.2.1.11)是糖酵解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酶,廣泛存在于各種生物物種細胞內。由于在進化中的保守性較高,烯醇化酶在很長時間里一直被認為是功能單一的酶類,其結構和催化過程也研究得比較透徹。然而,隨著近年來對多種生理學和病理學過程的深入研究,有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烯醇化酶參與了這些過程,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經(jīng)過多年研究,已對烯醇化酶的功能多樣性有一定了解,如其具有晶狀體蛋白、熱激蛋白和原癌基因調控蛋白等多重功能,而最引人關注的則是其在病原生物侵染寄主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烯醇化酶由Lohman和Mayerhof發(fā)現(xiàn)于1934年,能催化2-磷酸甘油酸(2-PGE)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相互轉化。
烯醇化酶是一種金屬結合酶,其催化能力的實現(xiàn)需要二價金屬離子的存在,天然狀況下通常是鎂離子與之結合。因為烯醇化酶參與的糖酵解過程在代謝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所以自然界體內各種生物中都存在烯醇化酶。多數(shù)生物的烯醇化酶只有1種,但脊椎動物體內一般有3種異構體:α型在多數(shù)組織中都有分布,β型僅存在于肌肉組織中,γ型則為神經(jīng)組織所特有。天然狀態(tài)下烯醇化酶在脊椎動物中通常以二聚體形式存在,常見組合形式有αα、ββ、γγ、αβ和αγ等5種;而原核生物中則多以八聚體形式存在,如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和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subtilis的烯醇化酶均為由4個二聚體形成的八聚體。
現(xiàn)已有大量證據(jù)表明很多不同種類病原生物的烯醇化酶都能促進對寄主的侵染,并且逐漸發(fā)現(xiàn)在病原生物侵染昆蟲的過程中烯醇化酶也具有重要作用,說明利用表面或分泌的烯醇化酶來促進侵染過程是很多病原生物所采用的一種通用策略,是不同病原生物應對相似寄主環(huán)境產(chǎn)生趨同進化的結果。雖然對于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來說,病原生物烯醇化酶促進侵染是有害的,但在有害生物防治中,卻可考慮利用烯醇化酶這一特性來幫助昆蟲病原生物突破寄主組織屏障,快速擴散到寄主體內,以加速其致病過程,最終提高殺蟲毒力。由于烯醇化酶主要在寄主身體組織內部起作用,要利用其增強昆蟲病原生物的毒力,就必須使昆蟲病原生物進入寄主體內后能夠表達烯醇化酶,這就需要借助基因工程手段的幫助。近年來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生防因子的遺傳改良已有很多嘗試,基因工程成為克服生防因子自身局限和提高殺蟲毒力的最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