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CAS號:
- 23214-92-8
- 英文名:
- Adriamycin
- 英文別名:
- DOXORUBICIN;Doxil;Rubex;Adriamycin PFS;HydroxydaunoMycin;Doxorubicin hydrohloride;10-((3-amino-2,3,6-trideoxy-alpha-l-lyso-hexopyranosyl)oxy)-7,8,9,10-tetrahydro-6,8,11-trihydroxy-8-(hydroxyacetyl)-1-methoxy-5,12-naphthacenedione;(1s,3s)-3,5,12-trihydroxy-3-(hydroxyacetyl)-10-methoxy-6,11-dioxo-1,2,3,4,6,11-hexahydrotetracen-1-yl 3-amino-2,3,6-trideoxy-alpha-l-lyxo-hexopyranoside;(8S-cis)-10-(3-Amino-2,3,6-Trideoxy-alpha-L-Lyxo-Hexopyranosyl)Oxy-7,8,9,10-Tetrahydro-6,8,11-Trihydroxy-8-(Hydroxyacetyl)-1-Methoxy-5,12-Naphthacenedione;(8S)-10-((4S,5S,6S)-4-amino-5-hydroxy-6-methyltetrahydro-2H-pyran-2-yloxy)-6,8,11-trihydroxy-8-(2-hydroxyacetyl)-1-methoxy-7,8,9,10-tetrahydrotetracene-5,12-dione
- 中文名:
- 阿霉素
- 中文別名:
- 阿霉素;多柔比星;羥柔紅霉素;羥正定霉素;亞法里亞霉素;羥基柔紅霉素;羥基紅比霉素;多柔比星雜質(zhì);阿霉素 游離態(tài);柔紅霉素EP雜質(zhì)D
- CBNumber:
- CB1170865
- 分子式:
- C27H29NO11
- 分子量:
- 543.53
- MOL File:
- 23214-92-8.mol
|
|
|
阿霉素性質(zhì)、用途與生產(chǎn)工藝
阿霉素又稱14-羥正定霉素、14-羥柔紅霉素、多柔比星、阿得里亞霉素、亞德里亞霉素、羥基紅比霉素,是由波賽鏈霉菌青灰亞種(Streptomyces peucetius subsp caesius)產(chǎn)生的一種蒽環(huán)類抗腫瘤抗生素,是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CCNSA),對S及M期較敏感。鹽酸鹽為橘紅色針狀結(jié)晶。熔點204~205℃。易溶于水、乙醇、甲醇。水溶液穩(wěn)定,于5℃時放置1月不變,但較高溫或在酸性溶液或堿性溶液時不穩(wěn)定。酸性水溶液為橙黃色,中性時為橙紅色,堿性時(pH>9)為紫藍色。不溶于丙酮、苯、石油醚、醚、氯仿。是從放線菌屬培養(yǎng)液中分離出的一種抗腫瘤抗生素。作用機制與柔紅霉素相似,其抗瘤譜較廣,治療指數(shù)較高。臨床應(yīng)用于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及實體性腫瘤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卵巢癌、、軟組織肉瘤、成骨肉瘤、橫紋肌肉瘤、尤文氏肉瘤、腎母細胞瘤、神經(jīng)母細胞癌、胃癌、胰腺癌、肝癌、前列腺癌、頭頸部鱗癌、睪丸癌、肺癌、膀胱癌、甲狀腺髓樣癌和肉瘤的治療。本品毒性有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yīng)及心臟毒性等。
4′-表-阿霉素 (4′-epi-adriamycin) 是阿霉素的糖基中C4羥基的相反構(gòu)型,抗腫瘤作用與阿霉素近似,但心毒性較低。4′-脫氧阿霉素(4′-deoxyadriamycin)對動物腫瘤的抗瘤譜與阿霉素有差別,對心臟的損害較阿霉素輕。
本品屬于蒽環(huán)類抗腫瘤藥物,與柔紅霉素結(jié)構(gòu)類似,差別僅在側(cè)鏈14位碳原子上有一個H為羥基取代,既含有脂溶性的蒽環(huán)配基,又有水溶性的柔紅糖胺,并有酸性酚羥基和堿性氨基,因此具有很強的抗癌藥理活性。阿霉素可從鏈絲菌培養(yǎng)液(Str. pe-ucetius var. caesius)獲得。由于分子中蒽環(huán)配基上的醌-氫醌結(jié)構(gòu),具有接受電子與提供中子的能力,插入DNA相鄰堿基對之間,產(chǎn)生活性自由基,使DNA雙股螺旋解旋,DNA鏈斷裂,抑制核酸的模板活性,干擾轉(zhuǎn)錄過程,阻止mRNA合成。另外也可能引起細胞膜破裂,呈現(xiàn)細胞毒性作用,屬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本品具有形成超氧基自由基的功能,并有特殊的破壞細胞膜結(jié)構(gòu)和功能的作用,對各期細胞均有作用,但對S期的早期最為敏感,M期次之,而對G1期最不敏感,對G1、S和G2期有延緩作用。但最大細胞毒性作用發(fā)生在S期,對早期S期及M期細胞更敏感。阿霉素可引起細胞的染色體畸變并增加染色單體的交換率。
本品口服吸收不良,只能靜脈注射。血漿蛋白結(jié)合率很低。注射后迅速從血中消失,廣泛分布于心、胃、肺、肝和脾各組織,但不能透過血腦屏障。血漿衰減曲線分為三相,半衰期分別為12 分鐘、3.3小時和30小時。主要在肝內(nèi)代謝,主要代謝物為阿霉素醇,具有相當抗癌活性。給藥7天后約40%~50%藥量由膽汁排出,其中50%為原形, 23%為活性代謝產(chǎn)物。5%~10%由尿中排出。肝、腎功能不全時,阿霉素在體內(nèi)停留時間延長,清除的曲線是多相的,其三相T1/2分別為0.5小時、3小時和40~50小時。
臨床主要用于急或慢性白血病、霍奇金與非霍奇金淋巴瘤、惡性淋巴瘤,對柔紅霉素耐藥者對阿霉素仍敏感,對尤文瘤、骨肉瘤、軟組織瘤、肺癌、絨毛膜上皮癌、乳腺癌、膀胱癌、甲狀腺癌和軟組織腫瘤也有一定療效。與阿糖胞苷、長春新堿、氟尿嘧啶等合用可增加其療效。
腫瘤細胞對阿霉素可產(chǎn)生抗藥性??顾幍募毎兔舾屑毎啾?,細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細胞攝取阿霉素減少并有主動排出阿霉素的現(xiàn)象。對柔紅霉素抗藥的細胞對阿霉素呈交叉抗藥。
劑量超過500mg/m2時,25%~30%可能發(fā)生心電圖異常、心律不齊、心功能降低,少數(shù)病例可能發(fā)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變性、局部性壞死,甚至引起死亡。60%~80%可能有骨髓抑制,表現(xiàn)為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及貧血,7~10天降至最低,第4周可恢復(fù)。此外,尚有可能發(fā)生惡心嘔吐、口腔潰瘍。
與柔紅霉素相似,阿霉素的毒副作用有心毒性、骨髓抑制、惡心、嘔吐、口腔炎和脫發(fā)等。早期心毒性表現(xiàn)為暫時性心電圖改變,多數(shù)可自行緩解。晚期(慢性)心毒性,又稱延緩性心肌病,與用藥劑量有關(guān),是不可逆的嚴重的心肌病變,嚴重者可致死。故心臟病、高血壓患者應(yīng)慎用。尚有靜脈炎、皮膚色素沉著、肝功能損害。
出現(xiàn)心臟毒性可給予維生素E、維生素C、輔酶Q10、N-乙酰半胱胺酸以及硒制劑等。有心力衰竭時,可給予洋地黃制劑及利尿劑。
1. 與柔紅霉素、長春新堿和放線菌素D有交叉耐藥性。
2. 與環(huán)磷酰胺、氟尿嘧啶、甲氨蝶呤、氯烯咪胺、順鉑以及亞硝基脲類藥有協(xié)同作用。
3. 用藥期間慎用活病毒疫苗接種。
4. 與硫唑嘌呤或巰嘌呤合用,可增加阿霉素肝毒性。
用途
臨床用于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及實體性腫瘤的治療。本品不良反應(yīng)有骨髓抑制心肌毒性等。
類別
有毒物品
毒性分級
高毒
急性毒性
腹腔-大鼠 LD50:16 毫克/公斤;腹腔-小鼠 LD50:1.07 毫克/公斤
可燃性危險特性
可燃; 燃燒釋放有毒氮氧化物和氯化氫煙霧
儲運特性
庫房通風(fēng)低溫干燥; 與食品原料分開存放
滅火劑
干粉、泡沫、砂土、二氧化碳, 霧狀水
阿霉素
上下游產(chǎn)品信息
上游原料
下游產(chǎn)品